聖經箴言中說:「驕傲只啟競爭;聽勸言的,卻有智慧。」是的,能虛心、謙卑地接受別人勸告或提醒的人,才是個「聰明的人」呀!
日本女作家三浦綾子曾經為一件事,而和顏悅色地指出一女士的缺點, 那 女士聽了說:「是,我明白了,對不起,我會照您的話改過來。」這女士是個十分溫順的人,過了二十分鐘, 那 女士又對三浦綾子說:「真的非常對不起您!要向人『提出勸告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因為我自己要勸告別人時,總是會整夜睡不著,要思考各種不同勸告的措詞,想想怎樣勸告才不會傷害到對方?所以,我能了解您的心情,也謝謝您對我的勸告!」
這是多麼謙卑地體諒「勸告者的心思」啊!而且又能出口「表示感謝」,真是個「有智慧的人」啊!有時心想,「被人規勸」是件該感謝的事,就如同我們「戴眼罩走路」,看不見前方;但遇到危險時,有人告訴我們——「小心,要靠左邊走,才不會撞到,才不會掉到水溝裡!」
別人總是在看不下去、怕我們出事時,才會說出來,不是嗎?
激勵小語 |
|
美國大政治家、也是科學家富蘭克林,年輕時曾經去拜訪一位長輩;但當他腳跨入長輩家大門時,由於大門太低,所以富蘭克林的頭不小心撞到門頂,痛得他哇哇大叫、頭冒金星。
此時,那位長輩對富蘭克林說:「是不是很痛?沒關係,這就是你今天來看我最大的收穫!」
那長輩幫富蘭克林撫一撫頭,又說:「你若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平安、快樂和順利,你就必須『常低頭』,才不會『撞到頭』!」
富蘭克林聽了這句話後,就銘記在心,從此待人謙虛有禮、謙沖為懷,也堅守「誠信」原則,最後成為有名的政治家。是的,一個「 E Q 高手」必須謙卑地接受他人勸告,而不是「自以為是」、「冥頑不靈」;一個「驕傲固執、自大自滿、不聽勸言」的人,豈能受人歡迎?
富蘭克林的故事,不禁令人想起古人的一首詩:
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身心清靜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